古代中探花,为何比中状元还高兴呢?原来有一不成文“规定”

古代中探花,为何比中状元还高兴呢?原来有一不成文“规定”

科举一甲前三名,状元、榜眼、探花,能中一甲的人可谓是人中龙凤,他们一路过关斩将从府试到殿试,能进前三实属不易。最风光的肯定是状元郎了,全国第一名当然值得好好风光一下,但是要说最高兴的还是探花郎,这是为什么呢?

古代中探花,为何比中状元还高兴呢?原来有一不成文“规定” - 中国养殖网


能中状元的人,自然在学术方面有很深的造诣,毕竟寒窗数十年,能在众多人才中脱颖而出,说明状元在才华方面是没得说的。但是,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今,才华不是决定一个人前途的唯一因素,状元和榜眼在名次和名誉上是比探花要更好,但探花所拥有的也是前两者所得不到的。

探花除了才华出众以外,在另一个方面占了绝对的优势,那就是颜值。有人会问了,古代选官也看脸吗?是的没错,这就是那个不成文规定,探花一定要长得好看。唐朝的时候,科举制非常兴盛,而探花看颜值也是在唐朝的时候出现的,当时在科举结束之后,朝廷会举办一场游园宴会,邀请所有的进士参加。园中景色宜人,有各种花卉,这种赏花游玩的宴会就被称作“探花宴”。

在探花宴上,会在所有的进士里面选择一个颜值最高的人,让这个颜值高的人在院子里摘花送给状元,这位被挑中的人则被称为“探花”。唐朝人是很注重审美的,他们对美的事物都会更加青睐,所以这位被挑中的颜值高的探花郎便备受瞩目,一时风头胜过状元。当然对一个读书人来说,他们专注的是研究学术而不是关注颜值,中状元是他们的共同目标,但是颜值也是老天爷赏饭吃,颜值也为他们开启了另一条入仕之路。

另外中了状元的人一般都从事偏学术方面的职务,没有什么实权,但是榜眼和探花就不一样了,一般会接触实质职务。朝廷里面选拔人才不可能全部都是学术理论型人才,也需要一些懂得变通,心思缜密的应用型人才。所以说探花集美貌和才华于一身,自然更容易得到朝廷的重用,也和状元一样拥有了优先择偶权,那中了探花的人自然高兴极了。

这么看来,先天条件确实也很重要啊,虽然心灵美才是真的美,但是中国古代对颜值这方面也是比较看中的。尤其是在唐朝,唐朝有个有才的人叫作黄巢,科举的时候很有希望高中,但是在殿试的时候由于长相丑陋,直接被皇帝给踢出了局,剥夺了进士资格。也正是因为如此,黄巢怀恨在心随后造反。所以说在唐朝容貌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。

都说人生有两大快事,洞房花烛夜,金榜题名时,很多人认为古代书生最高兴的就是高中状元。其实不一定,有些书生考中探花,比中状元还开心,这究竟是怎么原因呢?其实这当中存在一些不成为的规则,下面我们一起看看。

首先科举诞生于我国隋朝时代,然后经过唐宋两个繁荣朝代发展,逐渐把制度完善。到了清朝光绪33年(1904年)举行完最后一次科举之后才退出历史舞台。那么这长达一千三百年的科举考试中,一共考出600名以上的状元,属于当时书生最高的知识学位,然而探花仅是第三名,等于季军的成绩,但是考中探花的人显得比高中状元还开心,其实这跟古代的科举制度有关系。当初很多官职都是又名望士族担任,所以贫寒子弟只能通过考科举才当上大官。因此只要考中前三名的寒门子弟都会显得比较开心。古代“三鼎甲”指的是状元、榜眼、探花,这是通过最终的殿试考出的人员,状元这个词在唐朝就诞生,据记载我国第一位考中状元的书生名字叫孙伏伽,籍贯河北省故城县。而唐朝的探花指的是一种使者身份,非科举的榜名,后来到了北宋末期,探花这个词才指考殿试的第三名书生。大唐科举制度,一般是考中秀才,接着参加会试考取进士资格,有了进士资格的书生才能参加接下的状元试,不过考得进士也是当时的最高功名荣誉,在众多进士中,成绩第一的叫状元,接着会盛办各种庆祝宴会,包括当今皇上接见“三鼎甲”,举办宴席等。在众多的庆祝活动里,有一项流程跟探花有关系,就是朝廷会在花园中举办一场探花宴,如唐朝诗人孟郊著作的诗词《登科后》所描述:“春风得意马蹄疾,一日看尽长安花”形容的正是中探花之后的表现,意思是朝廷会在中榜的进士里挑选2个较为帅气的书生,封为探花使者,负责游历知名花园,采取花朵献给状元。为此当上探花的条件必须是要集英俊帅气身材、气质、才识于一身的书生,是官方从本届进士中专门挑选出来的书生才可以成为探花。所以说,被封探花代表着自己的颜值比所以进士的还要高,比状元更具魅力。

而中进士的书生一般属于人中龙凤,社会的高层精英,想象一下自己是精英中最靓的仔,谁不开心快乐呢。按我国科举制度来讲,其共分为4个等级,依次是:进士、贡士、举人、秀才,到了明朝清朝时期,科举又被改正成乡试、会试以及殿试,最后在殿试决出状元、榜眼跟探花。

所以探花有他高兴的理由,状元身为第一名自然也有他开心的道理,那么第二名的榜眼呢?榜眼原先是被当做状元的陪衬,有点像站在领奖台第二阶梯的亚军,其光芒始终被高他一头位置的冠军掩盖。起初殿试的第二、第三名都叫榜眼,到了唐宋时期就把第三名改为了探花,并且定下不成文的规矩。

不过北宋时期有一个叫余中的状元就无法忍受“探花宴”,他可能觉得自己也挺帅,不服颜值输给探花郎,于是就上奏朝廷希望取消选探花的做法,吐槽此法光芒太露,把状元的光都被夺去了。然而余中的这种做法,反而成就科举第三名探花的实力,让人更相信探花是集才华美貌于一身的好男人,而且深受古代妹子的追棒跟痴迷。

状元郎,披红绸,跨大马,衣锦还乡;娶公主,作驸马,十年寒窗,名扬天下。状元郎这一朝得意,成了天子门生,娶了公主做老婆,成了国戚,反而不如探花高兴?难道还有不为人道的潜规则?

唐朝出探花,以前是没有这称谓的,这时的探花跟殿试第三也没关系,那是北宋时期的事。宋太祖开宝六年开始实行殿试,选拔真正有才干的人为朝延效力,防止弄虚作假的靠关系或金钱买的“状元”。在此以后正式成立了州试、省视、殿试三级考核制度,殿试确定前三名。北宋后期才确定了探花是殿试第三人的特有称谓。

唐朝时殿试只有状元和榜眼。状元居中,二三名左右各居其一,恰如状元的两只眼晴,故称榜眼。殿试决定三甲,在确定三人身份前,其实文釆并不是有太大的相差,只是按考官的评判会将三人答卷按甲、乙、丙从上而下排列,给皇帝一个参考。皇帝看了文章后,出诗题考核三人,临场答对有度相貌也不错的定为状元。

这里主要有三个原因。一是因其文才不错;二是面子问题,代表朝庭面子的壮元是个歪瓜裂枣谁心里都有个疙瘩;还有个小缘故为适龄公主选婿,皇帝这点还是上了点心,把女儿坑了这上吊跳河的自己也受不了。状元与榜眼之间的选择这时真的全看皇帝的心情和自身的表现,以及爹妈带给自己的硬件配制。

唐朝的探花其实就是进士当中最英俊的人。新科进士放榜,恰逢春季杏花如雪时分,新科进士为了庆祝摆脱寒境生活自筹资金搞了个庆功会“杏花宴”。为了表示对状元的尊敬和恭贺,会选一个最英俊洒脱的年少进士为“探花郎”,在园里采摘鲜花献给状元。状元有才有貌,但探花学识也不假,相貌绝对是最英俊的那一个,说不定能甩状元八条街!探花比状元高兴恐怕是对肯定自己样貌的高兴,相貌进士天下第一人!

这消息传出不知有多少少女心倾慕,单身同题不再是问题,更有众多京城大户、官宦人家抛出橄榄枝。这事业爱情双丰收,比状元更多选择性,比状元更自由。婚后完全不受小姐节制,青楼喝酒、讨个小妾都是小事情。

两者相比较的话,木秀于林,状元郎身上落了太多的目光,慎言慎行,还得防止公主打翻了醋坛子,表面风光暗地里活得累。而探花就活得自在多了,或许这就是探花比状元郎的高兴的原因吧!